今天是:  
站内搜索   
本馆介绍
领导成员
机构设置
各项荣誉

电 话: 0518-85452309
传 真: 0518-85452309
邮 箱: 1445949130@qq.com
网 址: http://www.hzwhg.cn
地 址: 连云港市海州区盐河巷

  群文活动  
百年书院话精勤
新闻来源:    点击数:2389    更新时间:2016-4-15 9:11:50    收藏此页

说起我对精勤书院的了解,那是我到板浦李汝珍纪念馆工作以后的事了。


初次走进精勤书院,那是1998年的春夏之交,我作为灌云县全县文化、教育、卫生现场会的代表之一到精勤中心小学参观,才知道精勤中心小学的前身就是“精勤书院”,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学生书法在全县中小学是出了名的。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就是那厕所的外面墙上学生书法琳琅满目书法作品。

后来,我因为工作上的需要研究《镜花缘》,得知从海属地区早期研究《镜花缘》学者孙佳讯学生就是中正精勤书院培养出来。这更加萌生我对精勤书院历史探究的好奇心。

我的好奇心在我有幸结识板浦中学骆公辅老师后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骆老师大我30余岁,学识识渊博,治学严谨,尤其书法方面很有建树,在板浦地区乃至市里名气响亮。他桃李满天下令,令我十分崇敬,我们很投缘,不久我们成了“忘年交”。骆老师的父亲曾任精勤小学第八任校长,堂叔骆直吾、骆又铮、骆仲英均在精勤小学任教并担任过领导职务,均曾在精勤的校史上留下他们光辉的业绩。骆老师自然对精勤书院百年沧桑校史烂熟于心,讲起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精勤小学是骆老师的启蒙母校,他的父亲骆素农先生为精勤小学第八任校长,在他的父亲任期(1934—1937)中,正值中正盐务复兴时期,办学经费除校产收入外,盐务公益捐内亦有补助,来源充足。当时县内一般小学教师月薪只有十六元,而骆校长以月薪二十四至三十二元的高薪聘用教师。在认真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时值日寇侵华,东北沦陷,校长以身作则,动员全校师生协助查禁日货,宣传抗日救国,有不少学生毕业后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骆素农先生在职期间,曾举办精勤小学三十周年校庆,演话剧、猜灯谜,展示学校前景和学生成绩,盛况空前。校门上还制作了一副醒目的楹联,联曰:“磨炼此身成铁汉,挽回大地固金瓯”, 1989年年是精勤九十周年校骆老师受灌云县教育局委派,协助精勤筹办校庆工作。1999年又以“嘉宾”身份应邀参加百年校庆。

精勤书院精勤书院位列明清时期海州地区海州地区十大书院之一(十大书院为:朐山、石室、卫公、天池、郁州精勤、敦善、怀仁、选青、沂溯、精勤),有着百年以上校史。

精勤书院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99年),原址为中正街“文昌宫”,命名“精勤书院”,由海州正堂鲍毓东、淮北盐运使彭家骐、中正场大使陈汝芬等筹建,是淮北地区创办较早的学堂。

清朝乾隆年元年(1736年),海州府便开始设立盐业海州分司中正场。当时盐商云集,灶户涌入,船民运输,来往不断,常住人口上万之多,缺的是没有学校。《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清▪光绪二十五年秋(1899年),时任海州知州,正堂鲍毓东经常深入基层,看到了中正这里兴旺,缺的是教育,他与淮北盐运使司海州分司运判彭家骐和中正场大使陈汝芬等人,决定利用中正街中一所文昌宫的房屋和附近大户骆家祠堂创办******所学堂,校名取唐代大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进学解》中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之“精勤”二字,定名为“精勤书院”。 其用意是鼓励学子做学问要精益求精、勤奋好学。当时有校舍二十余间,教师五六人,学生八十余人。书院开设设国文、经文、数学、时务等课程。学生中设斋长,学长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精勤书院”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中正乃至周边教育事业的发展。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受西方办学思想影响,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精勤顺应潮流,由书院改为学堂,学制七年,设国文、算术、物理、化学、体育、唱歌、图画等课程故有“文化开淮北,精勤着先鞭”之说。1912年改为“精勤小学校”。改为学校的第二年。由于改朝换代,百事待兴,经费拮据,学校难以维系。当地一大垣商李味辛(清▪光绪年间秀才,后又在龙门师范就读卒业),本人学业有成,事业兴旺,他深深懂得“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北齐▪颜之推)的道理。在这艰难时期,李味辛挺身而出,请缨担当精勤小学校长一职,决心为国家、当地政府、社会培养人才、学子。为了维持学校的生存,他毅然捐献出自己用巨资铺设的四排盐滩,作为学校常年固定财源,从而解决了教师薪俸和办学的困难,改善了办学条件、环境,添置了教学设备。李校长上任后,勤于职守,事必躬亲,周详策划,妥善安排。为了学校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他于1912年聘请清末秀才、留学日本、教育世家出生的板浦镇张伦清,到精勤小学执教国文、数学等主要课程,致使学生学业大进,成绩显著,后来该校毕业生多数考入海州第八师范。

精勤书院历经116个春秋,跨越三个世纪,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民国期间“灌云三才子”的朱仲琴(在民国九年(1920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海属社会面面观》一文,深受李大钊赏识,该文被选入当时全国中等学校国文课本和大专院校国文参考资料,他被誉为“海属泰戈尔”))、孙佳讯(海属地区著名学者,教育家,开研究《镜花缘》之先河,做过板浦中学校长)、宋长禄也都毕业于此。在以往的毕业生中,有许多人已成为军政界高级干部,如丁文斋、查长茂、陈延祜、卞祖蔚、辛祖芳、邱正举、邱善华等。

1945年改名中正中心小学。1948年恢复精勤小学。197年2月,中共灌云县委为纪念抢救落水儿童张桂香而献身后叶继红,改名“灌云县继红小学”。1983年,又恢复精勤小学。

2009年举办精勤中心小学举办百年校庆,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校友在母校欢聚一堂,共话当年同窗友情。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四方游客慕名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前不久,我陪同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张大强前往中正采风,再次走进精勤书院。热情好客的精勤中心幼儿园张迎春接待了我们,她边给我们精勤书院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她说尽管精勤中心小学已整体搬迁至中正街桥西的板浦第三中学校址,精勤幼儿园今后仍将依托精勤书院特色文化,秉承精勤传统,打造同时特色幼儿文化校园,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接受精勤书院百年文化熏陶,让“精勤”精神代代相传。

采风结束后,张园长将我们送到大门口,大门西边由清代书法家王晓农题写“精勤学堂”四个大字石刻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校史陈列室内那块宽98厘米、高26厘米、厚9厘米。字径15厘米×15厘米清代篆书“精勤书院”门额题刻已经深深地刻在我心中,成为我心里永远矗立的丰碑,我要向更多海内外客人推荐、宣传“精勤书院”。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2016海州区桃花节开幕   下一篇:新春•变化•乡愁,你我共讲海州好故事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电 话 0518-85452309   传 真 0518-85452309   
地 址: 连云港市海州区盐河巷 邮 箱: 1445949130@qq.com
连云港市海州区文化馆 版权所有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管理]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3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