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传统艺术。中国戏曲赓续历史文脉,反映现实生活,凝聚乡愁乡情,传递东方神韵,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习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情感的纽带、民族艺术的名片。步入新时代,加强对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同时,不断守正创新、适应当代文明发展,提炼展示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魅力永存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戏曲艺术不断承担新的使命、创造新的价值,是包括戏曲从业者在内的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使命任务。本期我们与读者一起走进京剧、秦腔的艺术世界。
如何赏析京剧之美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表演体系最为完备、影响力******的门类之一,被视为中国传统戏曲审美集大成者,世称“国粹”。但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审美理念的转换、媒体形态的多元变迁,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戏曲门类,一直存在与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渐行渐远的现象。究其原因之形成,林林总总,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少朋友不知道该从哪入手了解京剧、听懂京剧,或不知如何得其门而入,以至于望而却步。需要了然的是,但凡传统艺术,皆需掌握基本要领和方法,行内将其称之为“门槛”。京剧艺术亦是如此,唯有了解其审美形态和根本特性,方得登堂入室,体验京剧形式之臻、内涵之美。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欣赏京剧呢?
******,赏析京剧最基本的条件是“兴趣”,兴趣在,感情就在,动力便在。俗话讲,兴趣是******的老师。以京剧欣赏角度而言,如对京剧舞台上生的帅、旦的秀、净的俏、丑的谐感兴趣,那么便可从“生旦净丑”的行当特征入手了解京剧。生行中,一个是老生(又称须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男性角色,多为帝王将相、儒雅贤达形象,如《草船借箭》里的诸葛亮、《四郎探母》里的杨延昭、《让徐州》里的陶谦等;其次是小生,主要扮演青年男子角色,扮相清秀俊朗、帅气飘逸,如《群英会》里的周瑜、《辕门射戟》里的吕布、《穆柯寨》里的杨宗保等。旦角分正旦(青衣)、老旦和花旦等,正旦扮演稳重端庄的中青年妇女角色,比如《二进宫》里的李艳妃、《武家坡》里的王宝钏、《状元媒》里的柴郡主等;老旦多为老年妇女角色,如《杨门女将》里的佘太君、《岳母刺字》里的岳母、《钓金龟》里的康氏等。净角的概念较为特殊,主要指扮演性格、相貌方面有突出特点的男子角色,比如《捉放曹》里的曹操、《探皇陵》里的徐延昭、《芦花荡》里的张飞等。丑行,扮演的角色或正直善良,或阴险狡诈,或诙谐幽默,或放荡不羁,比如《群英会》里的蒋干、《雁翎甲》里的时迁等。当然,京剧各行中还有更细分类,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这也是京剧博大精深之所在。
第二,如果对京剧感兴趣,可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经典流派着手来认识熟悉。旦行分梅、程、荀、尚,世称“四大名旦”。梅派雍容华贵,程派婉约低回,荀派俏丽活泼,尚派挺阔高亢。京剧“四大须生”(实为“后四大须生”)分马、谭、杨、奚,马派潇洒飘逸,谭派古朴醇厚,杨派深邃凝重,奚派儒雅秀朗。知晓京剧流派,方能熟稔京剧发展的整体面貌,若对各流派代表剧目有所关注,则更有一番别样境界,诸如梅派的《霸王别姬》、程派的《锁麟囊》、荀派的《红娘》、尚派的《昭君出塞》、马派的《甘露寺》、谭派的《定军山》、杨派的《伍子胥》、奚派的《白帝城》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流派是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之缩影,代表剧目是氍毹舞台上鲜活形象之写照,凝聚着前辈们的表演精华与精神风貌。
第三,如果对京剧唱段、唱腔感兴趣,可以从名段名腔来体验。谭鑫培的“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余叔岩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言菊朋的“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马连良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谭富英的“哗啦啦大炮一声响”、杨宝森的“一轮明月照窗前”、奚啸伯的“点点珠泪往下抛”、周信芳的“从空降下无情剑”、裘盛戎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段。旦角的名家名段则有梅兰芳的“海岛冰轮初转腾”、程砚秋的“春秋亭外风雨暴”、荀慧生的“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尚小云的“抖丝缰催动了桃花战马”,等等。俗话说,好菜在汤,好戏在腔。好的唱段是一部戏的灵魂,是一个流派能否广泛流传的根本。名家名段犹如京剧皇冠上的明珠,流传深远、光彩照人,从其入手来欣赏京剧,将是了解京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众多京剧爱好者钟情的路径所在。
第四,如果对乐器与乐队感兴趣,可从京胡、司鼓、月琴等代表性乐器和小开门、傍妆台、万年欢、海青歌等较为初级的曲牌延展,来领会京剧。同时,可通过循序渐进地熟络乐器和音乐,进而了然文武场的含义与作用,比如音乐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以及如何运用音乐语言美化唱腔、衬托念白、刻画人物、烘托表演等。从另一角度对京剧进行深层认识,异曲同工,可得精妙。
第五,如果对京剧的服饰服装感兴趣,可以从其色彩、质地、样式着手,入得门径。京剧服装十分考究,华丽精美、做工精良,刺绣繁复精美的龙袍让人震撼,灿烂夺目的凤冠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金丝走银线,珍珠绕玉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不少外国朋友皆是因京剧服饰服装之美而喜欢上京剧艺术的。
第六,可以通过接触京歌了解京剧。如根据古诗词与京剧曲牌相结合改编的《将进酒》《行路难》、根据毛泽东诗词改编的《忆秦娥·娄山关》等二度创作的京歌京调,可以体会京剧韵味。作为一种与京剧相关的新的表演形式,京歌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也由听唱京歌而爱上了京剧。
第七,以历史的、学术的角度研读京剧。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后经长期融合提炼、徽汉合流、南北融会而形成的剧种,因此,从“学史而崇德,知史而明志”的角度研读京剧,等于从源头根底认识京剧的发展脉络,这是追本溯源、深入了解京剧艺术的方式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京剧的戏本、剧情多以情绪化、情感化的抒发类表达为主,存在一定的演绎,如果以历史为标准进行研读会有偏差,因为京剧的戏剧性会淡化历史的真实性。正如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所说,京剧是自舞台剧情本身需要而出发编演的,并非完全依照真实历史轨迹照本宣科。比如《红鬃烈马》,朝代历史难以考证,剧中人物(女主)也是杜撰而来的。
第八,通过阅读名家传记了解京剧艺术。京剧发展长河中,名家辈出、好角纷呈,我们可以通过京剧名家那比戏本还精彩的人生经历,了解感知他们精湛深邃的表演风格,体察感悟其背后承载的丰富人文精神,从而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以更深层的视角去领略京剧艺术之美。
******需要提到,欣赏京剧,有必要了解一些京剧的专业用词,做到知己知彼、里外通达。比如什么叫本工、反串,什么是尺寸、板眼,什么叫挑帘红、碰头彩,什么是大路官中、四梁八柱,什么是六场通透、昆乱不挡,等等,无疑是京剧欣赏的必备功课,需尽量通过专业书籍来学习。
以上所述,乃为如何欣赏京剧之美的简要叙述,仅从浩如烟海的京剧艺术中撷取浪花几朵,不揣谫陋,敬予同道中人。
京剧虽传统,却不陈腐。它根植民间、来自百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京剧形成以来,代代相传、枝繁叶茂,造就了每个时代锦绣梨园之盛景。简言之,欣赏京剧,无需其他,只要有一颗爱戴国粹之心,足矣。
腔无所谓新旧,悦耳为上
如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一顶皇冠,那京剧艺术无疑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曾说:“我父亲的中和之美跟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梅兰芳的艺术与孔子的思想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其实,这里说的是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家,传承了中华文脉。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文脉,这条文脉延伸至后半段,便是元、明、清、民国以至当代的戏曲。京剧在所呈现的故事内容里,在生、旦、净、丑的艺术形象中,在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上,体现着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乐舞的神采,渗透着诗词的风骨,彰显着书画的气象。
在当今时代,面对明月遗失于高楼、弦索淹没于喧嚣的现象,如何既流承古韵、又涵容当下?一直以来都有人在争论京剧到底应该侧重于传承还是侧重于创新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争论这一问题本身并无太大必要。
著名国学家马一浮所撰《浙江大学校歌》的歌词中有一句:“靡革匪因,靡故匪新。”的确,所有的革新都源自因循,所有的故物都曾是新生。传承与创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是相关联和不可分的,不能简单对立起来。
传承或许是创新的******方式,守成有时比创制更有意义。京剧传承沿袭“口传心授”的模式,效仿先贤创造的法式,正如学书法要临摹碑帖,学国画要临摹画家名作,为的是文化基因的纯正传递。当把握了一件事物永不褪色的灵魂之时,回首便不只是固守。我们需要来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以京剧复兴回归和构筑文化自信。这正如一个巨大的钟摆,当它侧首回顾的幅度愈大,遥寄未来的距离才能愈远。
2004年10月26日,纪念梅兰芳诞辰110周年戏曲名家演唱会上,梅葆玖、马金凤在京剧、豫剧合演节目《穆桂英挂帅》中饰演穆桂英。 池浚 摄
梅兰芳曾提出“移步不换形”的艺术思想,对于京剧乃至各种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启迪意义。“移步不换形”中,“移步”就是改革发展,“不换形”并不是说表层的形式不换,而是指艺术的本质形态和内在属性不能变。通过“移步”,让艺术的手段能够与时俱进,更具活力,但在“移步”的同时,又通过“不换形”,保留艺术的精髓及其独特的质地。总之,只要遵循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既不必无视社会进步,一成不变,也无需全盘推翻,为改革而改革。
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言外之意,不学不行,只学个样子也不行。不尊重自己传统的人,得不到时代的尊重;但没有能力将传统转化为当下生产力的人,也只是纸上谈兵。目前看来,很多艺术从业者在这两方面根基都是薄弱的,不少人对于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都没有做好。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海深处游泳不行,游完了上不了当今社会之岸也不行。我们要二者兼而有之,既能扎进去,还能游出来。对传统要秉持礼敬的态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也要努力以科学精神,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955年,梅兰芳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期间与齐白石合影。
(图片系梅葆玖赠予本文作者)
我们可以挖掘京剧独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内涵,开拓京剧中符合当代和大众需求的价值,既反映国人精神,又符合时代审美,以鲜活生动多元的方式,将古老的京剧更好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让大众改变京剧高冷、小众的固有印象,感受到京剧的温度,以京剧之美让世人惊艳。
我们可以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打造新的文化模式,突出京剧今时今日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技术能力下,深入浅出地实现对京剧文化精髓新的诠释和呈现,将更多更新的作品进行契合市场的有效传播。
正如梅兰芳所言:“腔无所谓新旧,悦耳为上。”艺术的价值并不决定于其出现时间的早晚,经典和时尚也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凝聚每个时代的时尚,便得永恒的经典。我们一面叩问往昔,一面塑造时代,经典便能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下。
秦腔:在慷慨激昂中“吼”出黄土地上的喜怒哀乐
秦毅 文/图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作家贾平凹曾在其散文《秦腔》中这样评价秦腔之于秦人的精神价值。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浓烈而质朴地融会在三秦父老的喜怒哀乐中,这便是地方戏曲生长于斯、扎根于斯的生命魅力。
八百里秦川苍茫,催生多少文明;九曲黄河荡气回肠,孕育无数风流。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确定秦腔形成于明代中叶。作为梆子戏鼻祖,秦腔自诞生以来,在数百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影响和带动了众多梆子腔,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催生了梆子戏家族的蓬勃壮大。
秦腔是诗词歌赋和讲唱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表现内容与当时封建统治者要传达的思想相一致。长期以来,秦腔艺术所传递的信息就是忠孝节义,就是忠臣明君,具有浓郁的“关学”意味。这使得秦腔迥异于风花雪月的才子佳人戏,以传播仁义礼智信以及刚烈、正直、忠勇等精神元素为基本内容,风格上更加慷慨激昂和悲怆。
秦腔历史剧《姚启圣》剧照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秦腔传承、承载着黄土高原质朴悲壮的苍凉和黄河狂放澎湃的雄壮。就地域文化特征而言,秦腔粗犷豪迈、奔放苍凉、慷慨悲壮、雄劲激越,展示了曾为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京畿之地的陕西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精神个性。
从作品来看,歌颂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人格精神,歌颂忠君爱民、为民请命、奋不顾身的忠勇精神,始终是秦腔艺术高扬的主旋律。时至今日,诸如《辕门斩子》《铡美案》《下河东》《苏武牧羊》《三滴血》《火焰驹》《游西湖》《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依然为广大观众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秦腔艺术的品质从根本上说是大众化的艺术,它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以大众的视角、大众的审美品格,来演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民间的家长里短。事实上,秦腔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以通俗的民间演绎的方式,用高台教化的人格说教,传达精英阶层对善恶是非的普及教化。
秦腔的大众文化品格,是由秦人的文化品格所决定的,而这种文化品格又是因“关学”所倡导的实学态度,在1000多年前就注入秦人血脉之中的。创立于宋代的“关学”是中国儒学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秦腔很少沾染江南小曲的轻歌曼妙,少男女私情而多家国之痛,少儿女情长而多山河之思,以黄钟大吕演绎大秦正声,以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在高亢激越的慷慨之声中肩负起为天下苍生高歌的历史责任。
就音乐个性而言,秦腔音乐属于典型的“黄钟大吕”。其唱腔板式显示出大调音乐的美学风范,气宇轩昂而不萎靡,激越豪放而不小气,音调高亢而无俗韵。秦腔唱腔最基本的形式是欢音和苦音,欢音表现欢快、喜悦情绪,苦音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其唱腔和音乐风格通常具有慷慨激昂的特点,尤其是苦音腔,作为秦腔中******代表性的唱腔之一,其特点是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则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
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剧照
秦腔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十三门,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担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花、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功、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之于陕西,如百年陈酿历久弥香,像饭食中的盐不可或缺,又如同油泼辣子、西凤酒、羊肉泡一样适宜陕西口味,味浓刺激、过瘾解馋。秦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老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秦腔“唱戏吼起来”也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在三秦大地上的许多地方,弦子一拉,锣鼓一打,男女老少立刻闻声而动,聚拢过来,或当演员,或当听众,吼的人,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听的人,屏声静气,如醉如痴。
要更好地欣赏秦腔艺术,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在欣赏秦腔表演之前,了解剧目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以便理解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二是掌握一些秦腔表演的基本知识。三是注重聆听和观察细节。秦腔表演风格独特,演员的表演细节是欣赏秦腔的关键,观众可以通过观察演员的表情、动作、声音等细节,来理解剧情和角色的情感变化。此外,深入了解秦腔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秦腔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秦腔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磨砺沉淀出一颗颗光彩耀目的珍珠。秦腔和兵马俑等文化元素一样,都是陕西的象征,是陕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听秦腔不识陕,了解陕西,不妨从秦腔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