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化馆的故事”征文评选结果公布
在2023年江苏省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我和文化馆的故事”征文活动中,由连云港市报送的作品中有4篇稿件获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同时,连云港市文化馆荣获优秀组织奖。
本周起将推出获奖征文,让我们一同阅读感受,文化馆人与文化馆的那些故事。
镜头里的百姓舞台
“我和文化馆的故事”征文评选 三等奖
作者:赵继刚
明明职业是编剧,可我去偏爱摄影。进入文化馆后,自然而然,便主动承担起了宣传的担子,毕竟宣传离不开摄影。快门定格了时间,镜头记录了欢乐,而我去从中收获了无数温馨与感动。
其实照片跟人一样,每张背后都写满了故事。每当我将镜头对准百姓舞台的时候,或许是出于编剧的职业病,我会情不自禁地幻想镜头背后的来龙与去脉。记得有一年重阳节,馆里组织文艺演出,主题是敬老爱老,舞台上演出的也都是爷爷奶奶级的业余艺术爱好者。其中有一位奶奶在舞台上特别出彩,虽然站在队伍的******一排,眼里却充满了希望,脸上也挂满了笑容。于是,我便将焦点对准了这位奶奶,通过镜头我发现奶奶似乎非常专注地望着台下观众区的某一角落。顺着奶奶的视线,我很快便发现了一位坐着轮椅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爷爷似乎身体不太好,左手还不停轻微地颤抖着,可眼睛却紧紧注视着舞台,脸上写满了幸福与快乐。那种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是满足,是骄傲,是从容不迫,是无忧无虑,仿佛三岁孩童的未经世事一般。随着快门的轻响,我抓拍下了老爷爷专注的样子与奶奶热情的表演。
两位老人真幸福呀,我不禁暗自祝福他们。演出结束后,当得知真相的时候我震惊了,原来老爷爷并不是奶奶的老伴儿,而是奶奶的父亲!刹那间我似乎读懂了老爷爷那专注的神情,不管是幼儿园还是退休,不论三岁还是七十,女儿在父亲眼里永远都是孩子,永远都是他的骄傲!
虽说文化馆是百姓舞台,是群文阵地,是专业院团眼中的“业余选手”,可真正站上这个舞台的演员,却从来没有配角之说,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的主角。那是2018年的五一劳动节,馆里筹备了一场来自全区各个基层文艺团队的汇演,可事有凑巧,演出铃声打响的时候天空便飘起了细雨。露天的演出舞台,清一色老年人的演出队伍,细雨飘洒的天气,停演还是继续?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就在馆里领导商量着推迟演出的时候,几位基层团队的领队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冒雨演出!
舞台有舞台的规矩,既然上台了那就是演员,就得对得起观众。这是一位领队对音响师说的。
就这样,蒙蒙细雨中,一个节目接一个节目演了下去。演员们的热情不仅没有被雨水浇灭,反而愈加高涨。通过镜头,我记录了大量雨中演出的感人瞬间。细雨打湿了脸庞,脸上却依旧笑容荡漾;舞台地面湿滑,脚下却铿锵有力;工作人员身穿红马甲,同演员一道在雨中坚守……这一张张湿漉漉的面孔,一个个挺拔的背影,在斜斜细雨中,让我久久感动。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这就是群众的力量吧!
三年疫情,我们根据防疫指挥部的要求,下沉一线防疫抗疫,线下演出几乎暂停。在疫情稍有好转之时,便趁机通过网络,线上宣传抗疫正能量。记得有一次,馆里发布通知,希望基层团队提供抗疫节目,馆里录制,然后线上播放。谁知通知刚发出,便接到了数个团队的报名电话,都希望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按照预约的时间,一一进行节目录制。虽然带着口罩,即使没有观众,演员们却依旧热情的表演着,举手投足间,依然张弛有度、力量十足。这次特殊的演出,也被我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最令人难忘的是一位聋哑演员,用手语表达着祝福祖国、疫去春来的期待。现场静静的没有任何声音,可那手语的分明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这样的照片还有许许多多,照片背后的故事每个都令人感动,这便是镜头里文化馆的群众舞台。
他们用热情,演绎着世态万千、人间冷暖;他们用执着,感动这一座小城的精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