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本馆介绍
领导成员
机构设置
各项荣誉

电 话: 0518-85452309
传 真: 0518-85452309
邮 箱: 1445949130@qq.com
网 址: http://www.hzwhg.cn
地 址: 连云港市海州区盐河巷

  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台《人文360》栏目组走进板浦古镇
新闻来源:    点击数:3739    更新时间:2016-8-29 17:15:17    收藏此页


点击浏览下一页

 

8月9日,连云港电视台“人文360”栏目组走进板浦古镇拍摄“地名探名记——千年古镇板浦”专题。栏目组工作人员在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冒高温先后对《板浦春秋》作者姚祥麟老师进行走访、拍摄汪家大院、板浦镇盐河段交汇处、秋园、李汝珍纪念馆等人文景点、现场拍摄市非遗项目——板浦名点陆安顺插酥小脆饼制作全过程。这次拍摄的专题片将于8月14日在连云港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晚间播出,必将提高古镇板浦知名度和影响力。

 

点击浏览下一页

 

在古海州流传这样童谣:“讲古讲古,讲到板浦”,板浦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至汉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板浦镇龟腰桥西丁庄、尤庄一带曾发现一座战国墓与汉墓。充分说明板浦有二千多年前的历史。

古时板浦周围是浅滩,为地势低洼的开卤之地,又有大片的芦苇荡,是提取海水煎盐最方便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成了海盐的重要产地。

板浦地名的由来也与海有关。那时,这块新淤的滩地中间有一条南北向流淌的小河,煎盐的灶户为了便利东西交通,在河上架桥,低洼之处以“苍梧板”铺垫以利通行,因而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板铺”。日久天长,由于濒临河流入海口,人们又把它叫“板浦”。 

 西汉初年名“北蒲”;三国时名 “朐浦”隋末唐初建镇时更名“板浦”,自唐代开始,板浦是淮北主要产盐区之一)号称“盐池汇宝”“岁产百万钱”的风水宝地,成为历代朝廷财政收入的税源地。清时板浦盐业集中,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有“淮北盐都”和“小上海”之称。为古海州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民国元年(1912)始设灌云县,板浦为县治所在,先名“板浦镇”,再名“板浦市”,后名“板浦区”解放初,县城南迁,板浦仍设区,1954年改为县属镇建制。2000年与原中正镇合并。2009年因行政区调整,现隶属于海州区管辖。

 

点击浏览下一页

 

板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所以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荟萃了众多名流才子,吴承恩,袁枚、阮元、魏源等中国文学史上著名人物都曾游学或居住过板浦;清代经学大师凌廷堪即出生于板浦;古典名著《镜花缘》作者李汝珍寓居板浦三十多年,完成旷世名著奇葩;清中叶的海州才子“二许”(许乔林、许桂林),“中正二乔”知绍侨、乔绍傅),都是才华横溢、名播江淮的人杰风流。 清代板浦还出了酿醋大师汪一愉(即汪恕有滴醋创始人)、武状元卞赓和文坛著名女戏剧家刘清韵。民国期间教育家江问渔、著名表演艺术家吴继兰、朱琳、学者孙佳讯、朱仲琴(有海属“泰戈尔”之称。解放后,又出了中科院资深院士“汪德昭(声学专家)汪德熙(核化学家)等180多位科技文卫界名名人。

板浦镇人文古迹众多,至今仍保存着李汝珍故居、国清禅寺、秋园、大天池、精勤书院等人文古迹。

 

点击浏览下一页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水木华园小区举办首届“好邻居”剪纸作品展   下一篇:海州区花甲老太陈心敏成刺绣达人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电 话 0518-85452309   传 真 0518-85452309   
地 址: 连云港市海州区盐河巷 邮 箱: 1445949130@qq.com
连云港市海州区文化馆 版权所有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管理]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308号